將肝臟切開這個步驟,是在肝臟手術中最重要的環節,但要怎麼避免過程中大量的失血呢,人們在這百年的歲月中,逐步發展出很多方法。
這些不同的方法,有著同樣的目標,那就是要順利地切開肝實質,又要保留住實質之間血管、膽管的完整性。
有點像是把一顆盆栽根部周圍的土壤都撥掉,但不能傷到任何一束盆栽的根。

於是,人們透過剖析肝臟的巨觀和微觀構造,來讓這個理想成為現實。
透過研究肝臟的巨觀構造,我們了解了肝臟的分葉,以及每一葉裡面埋藏著的大血管,避免切除時踩雷。
而研究肝臟的微觀構造,我們更知道肝實質和血管質地上的差異(肝實質比較少纖維組織,所以比較脆;血管則比較多纖維組織,所以比較韌,兩者的抵抗力不一樣)。
也就是說,只要有一個工具,力道能切破實質,但不至於切破血管,那它就是肝臟切除的神兵利器。

在古早時代,大家都是不敢切肝的(出血量太大了啊),直到1958年,一位外科醫師的團隊發表了一篇驚天動地的研究,大家才知道:原來我們可以靠手指去擰碎肝臟,在擰碎的過程中,只要夠細心,是不會傷害血管的。
這個方法,就是finger-crushing technique(手指擰碎法) 。
大拇指和食指擰碎肝臟的過程很單純,就像小時候不乖、被媽媽擰耳朵一樣。
令我感動的是,當我去找到這篇偉大的研究時,發現作者竟是我們台灣人,台大醫學院的林天祐教授,將文獻一字一句看完,心中只有滿滿的敬佩與感動。
(林天祐教授的生平:可參考財團法人林天祐醫學研究基金會的網站)
雖然這個方法在當時是個創舉,但手指仍有它的侷限性:不夠細膩,且手感再好,還是會不小心擰斷一些摸不出來的微小血管,造成肝臟切開的過程中不斷的出血。
1974年,又一篇外科領域舉世聞名的研究被發表,那就是clamp-crushing technique(止血鉗夾碎法)。
也就是用止血鉗的鋸齒代替手指,輕輕地夾碎肝實質的同時,又能保留住更為細小的血管,使得肝臟切開的出血量更少。
這篇研究作者是誰?
又是林天祐教授。真的太神了,將這篇文獻認真看完,搭配每一張精美的手繪插圖,只能說這位巨人的肩膀真的太高。
時代的齒輪繼續往前推進,越來越多的科技開始進入肝臟手術的領域,例如用水刀、用超音波震盪的方式、或是各種能量器械。
這些日新月異的器械,目標都是一樣的:切割的力道足以分開肝實質,但不會傷到血管。
直至今日,雖然有各種研究去比較哪一種切肝的方法是最好的,但仍沒有定論。還沒有在各方面(安全性、速度、失血量)都完勝林教授的止血鉗夾碎法的方法。
以上,就是怎麼切開肝臟的歷史。
原本只是想鑽研肝臟手術的,卻在文獻堆中發現曾經的台灣之光,在歷史的洪流中驚覺、台灣有位在肝臟外科領域這麼偉大的學者(基本上每篇討論肝臟手術的文獻都會引用林教授的這兩篇研究)。
也發現原來自己覺得很困擾的問題(肝臟到底怎麼切啊),已經有好多優秀的人們替我困擾過,也幫我找到解答了。
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,真是所言甚是。
參考資料:
How to Transect the Liver? A History Lasting More than a Century (20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