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開始
這孩子是一隻米克斯貓,今年4歲,原本和家人過著平靜的日子。
直到今年11月,哥哥在他的左肩胛附近摸到一塊突起,馬上帶去平常就診的醫院檢查,X光下很明顯是一個骨樣質地的團塊。
貓咪隨後被安排了電腦斷層,
接著,家人就帶著他來到我們醫院就診。
確診的過程
為了得到團塊肯定的答案,我們費了不少苦心。
因為如果是惡性腫瘤,那左前手得整個截掉、沒有保留的空間。
但如果是良性團塊,那左前手或許還有一絲保住的機會。
所以不允許任何模稜兩可的答案。
我們選定了一天將毛孩麻醉,劃開團塊上方的皮膚與肌肉,便看到球狀的骨化團塊本人。
使用Jamshidi needle(骨髓採樣針)採樣,採樣完用骨蠟抹平創口止血,得到3條組織。


接著以20G針頭直接往腫瘤內戳,進行細胞學檢查。
隨後就關閉傷口,將檢體送往教學單位。
5天後報告出來,診斷為惡性軟骨肉瘤(chondrosarcoma)。
這表示我們得進行大範圍的手術切除,
雖然難過,但貓咪的手手是保不住了。
與家人用了1到2次門診的時間好好溝通過後,我便開始準備手術的計畫。
手術倒數6天
計畫手術的過程中,我習慣先從解剖學開始。
解剖學,顧名思義就是在講身體的某個部位有哪些肌肉,負責什麼功能,每條肌肉是從哪裡連到哪裡,有什麼血管供應,什麼神經經過…等等。
這是獸醫系學生大一剛入學就會接觸的科目,也是如今的我每次手術前都得重新細讀的科目。
很枯燥,卻非常重要,就好像學化學一定要先會元素週期表;學物理一定先學牛頓運動定律一樣。
解剖學就是腫瘤外科的根。
我先從「熟記胸壁的每一層肌肉」開始,
構成胸壁的第一層肌肉是闊背肌與外腹斜肌;
第二層是菱形肌、腹鋸齒肌、斜角肌;
第三層是背鋸齒肌;
最後一層是長在肋骨之間的外肋間肌與內肋間肌。
將每一條肌肉的起點、終點都熟記起來,記得它們的走向,記得它們的厚度。

因為是惡性腫瘤,我們勢必得在腫瘤區域做大範圍、大深度的切除,但又不能造成貓的生命危險(例如切破胸壁、傷到脊椎),所以術前就要計劃好「應該切到哪一層」,盡可能將腫瘤以最大的深度切除。
事情總是有一好沒兩好,術者若想將腫瘤切除乾淨,就得達到最大的切創範圍(前提是「合理切創」),如此就會面臨相對高的手術風險與不確定性。
風險與不確定性,就要靠醫師在術前做了多少準備,與計畫細不細膩 來弭平。

手術倒數5天
今天的目標是「熟記脊椎外層的肌肉們」:

胸壁肌肉的上緣,就緊貼著脊椎外層的肌群,稱為脊上肌群(epaxial muscles),圖中的紅色代表最長肌群, 藍色是橫脊椎肌群, 綠色是髂肋肌群。
它們為什麼重要?
因為這孩子的腫瘤,有一大部分就緊貼在這些肌群上。
從電腦斷層只知道腫瘤貼得很近,但看不出來有沒有沾黏或侵犯。
為求保險,手術前必須熟記這幾層脊椎外面的肌肉們,熟悉到能在腦中想像出它們的起點與終點,確定好各自的厚度。
術中如果有需要,就切;如果沒需要,就保留,一切以腫瘤能夠以足夠的邊界切除為最高原則。


手術倒數4天
研究完胸壁和脊上的肌肉後,我的下個目標是「熟記前肢與身體相連的肌肉」。
以下就讓我用介紹朋友的方式,一一介紹它們:
斜方肌,一層像披肩般薄薄的肌肉,從背上一路連到肩胛骨的脊部。
肩胛橫肌,斜方肌的小弟,從頸椎一路走到肩胛骨的脊部,走在斜方肌的下路。
菱形肌,斜方肌如果是第一層披肩,菱形肌就是第二層披肩,從背上一路走到肩胛骨的背側緣。
腹鋸齒肌,截肢手術中最重要的肌肉,存在感極強,又厚實,從頸部到胸壁都有它的影子,也是把肩胛骨連在身體上最重要的肌肉。
闊背肌,胸壁最大片的肌肉,從背上一路走到肱骨後側。
頭臂肌,包含鎖骨頸肌與鎖骨肱肌,從頸部一路走到肱骨前側。
淺胸肌與深胸肌,從腹部連到肱骨內側。
以上4條肌肉,是把前臂連在身體上最重要的肌肉,如同球賽中的前鋒、中鋒、後衛。
把它們都切斷,前臂就能輕易地與身體分離。
上面所有內容,都是我在反覆研讀各個肌肉的細節後,閉上眼睛就能想到的話。
這就是「熟記」的具體意義,對肌肉越熟悉,在手術中會犯的錯就越少,信心會越多,而手術時間會越短。
在手術前,我會逼自己和這些肌肉熟到像麻吉一樣。

手術倒數3天
解剖學研究完,我會藉著電腦斷層,更加認識腫瘤本人:



從斷層可以歸納出,
腫瘤分兩塊,一塊黏在肩胛骨上(叫它1號好了),一塊從肩胛骨背側緣延伸出去、呈一顆球狀(2號)。
腫瘤1號,前側就位在肩胛骨infraspinatus fossa,後側剛好切在dorsal border,背側緊貼scapula spine,
腹側只突出肩胛骨caudal border一點點,
底部沒有侵犯超過肩胛骨。
所以可以把1號想像成整個人都長在肩胛骨上,還蠻乖的、沒有往外侵犯太多。
腫瘤2號,整個人壓在脊上肌群上,位置約在第1胸椎到第5胸椎之間,恣意生長,壞壞的感覺,又大顆,是這次手術的頭號敵人,最需要認真剷除的對象。

接著利用電腦斷層的橫切面去一張一張分析:
貓的厚度、胸腔厚度、背到胸腔的距離、腫瘤離胸腔多近…等資訊。
如下圖可得知,
- 整隻貓的厚度: 9.5cm
- 胸腔厚度: 5.5cm
- 背到胸腔的距離: 4cm
- 背中線到腫瘤的距離: 1cm
- 腫瘤底部到胸腔: 1cm
- 腫瘤尺寸: 4.5x4cm

如此一來,就能在腦中對腫瘤與貓貓身體的關係越來越了解。
手術倒數2天
這天是寫出手術細流的日子。
如果上了手術台就像演出一部舞台劇,手術細流就如同劇本。
我將自己幾天以來對解剖構造的整理,對毛孩電腦斷層的分析,對腫瘤外科的理解,全部彙整成一份細流,以供外科團隊在手術時參考。
手術做那麼多了,我深知手術中一定會有變數,
但很多時候,其實你認為的變數,可能只是來自於自己的準備不足,
因此,我對自己的要求是:
藉由術前的計畫,讓自己在術中不要有太多變數(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常和家長說:我不喜歡驚喜)。
因為術中一定會緊張,緊張與亢奮 會使人們忽略細節(就像小時候參加演講比賽,一緊張就忘詞一樣),而忽略細節就是危險出現的前兆。
所以術前一定要反覆修正手術細流,並在腦海中演練,
愈熟悉每個細節,就有可能在手術檯上處變不驚,甚至表現得更好。
每個手術我都希望追求那個「更好」的瞬間,因為這樣代表自己又成長了一點。

手術前一晚
在腦海中進行手術練習,思考每一個步驟有無盲點,然後早點睡。

手術開始
我們預定要做的內容為
「左前手截肢 及 左肩胛骨與背側衍伸的腫瘤切除(軟骨肉瘤)」
術前,就先畫定手術切除的範圍(當作草稿)。

上手術台後,以無菌的手術記號筆再畫一次。
以腫瘤為中心,畫出2公分的安全邊界。

處理肩胛骨前緣:
使用超音波刀,沿著肩胛骨邊緣切斷其上的斜方肌、肩胛橫肌。

接著處理肩胛骨背側: 切斷第一層斜方肌,再切第二層菱形肌。

此時可把肩胛骨稍微抬起來,切除部分厚度的腹鋸齒肌。

繼續往下切除腹鋸齒肌
已經可以看到下一層的背鋸齒肌,以及隱約看近肋骨,代表接下來要開始小心行動了。

處理肩胛骨後側及衍伸的球狀腫瘤區(腫瘤2號),以已畫定的安全邊界切斷斜方肌、闊背肌,一路往腹部切,直到接近肱骨。

處理肩胛骨內側:
繼續切除部分厚度的腹鋸齒肌,看到腋窩神經叢和血管後 以縫線綁緊,再以超音波刀切斷。
至此「肩胛骨與腫瘤」已徹底與身體分離。

處理身體和肱骨相連的肌肉:
這部分因為沒有腫瘤,所以事情單純許多。切斷肱骨後側的闊背肌;切斷肱骨前側的鎖骨肱肌;切斷肱骨內側的深&淺胸肌。
至此,前肢已完全與身體分離。

在脊上肌群與腫瘤貼近的區域,移除一層肌膜。

以Y字形(找尋各區域最小張力的關閉法)關閉傷口。
縫合前放置皮下引流管。
最後,將傷口包紮起來,手術結束。

將切除的腫瘤與前肢一併送檢,等待病理切片的結果。

後記
很幸運的,整個手術過程都和術前計畫的差不多,從照片中可見毛孩的出血量是非常少的。
每個預定的步驟,都被我們團隊很順利的執行過去,可以說是一個「沒有驚喜」的手術。
生活中我很樂意為家人朋友製造驚喜,但在手術台上我可一點也不想。
對我而言,腫瘤外科是「計畫的外科」:
因為惡性腫瘤的復發率與侵犯性,第一次手術通常就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。
若第一次沒有切乾淨,第二次手術通常風險更高、切除範圍更大、失敗率也更高。
所以一定要有縝密的計畫才能行動,否則就會害到自己的病患。
腫瘤外科也是「良心的外科」:
因為惡性腫瘤一定要以1到3公分的安全邊界切除,才有機會切乾淨,所以一個直徑3公分的腫瘤,有可能就得切掉直徑7公分(2 + 3 + 2)的範圍,深度也要足夠,不然腫瘤很可能就會以很快的速度復發,長得更快、更兇猛。
像這次的病患,腫瘤很不幸長在肩胛骨上,代表我們在大範圍切除肩膀的同時,整個前肢都得拿掉。
那為什麼稱作良心的外科呢?
是因為 要怎麼切才能將腫瘤切乾淨,通常只有獸醫師自己知道。
毛孩的家人基於對毛孩的愛,與下意識的逃避心態,一定會希望切除範圍能夠愈小愈好,這是非常可以同理的 人之常情。
但醫師自己要知道「正確的手術內容」該怎麼做,正確指的就是「真正能幫助到病患」的手術內容。
在診間,我和毛孩的家人 很常會有下面幾種對話:
(一)
我:「這孩子的後腳腫瘤太過惡性,若要以3公分的安全邊界切除,後腳可能會保不住。」
家長:「醫生,一定要截肢嗎?能不能沿腫瘤邊緣切掉就好…」
(二)
「毛孩的肛門旁腫瘤是惡性的XX瘤,至少需要1公分的安全邊界,有可能會影響肛門的外觀,或甚至影響排便功能。」
「醫生,切除範圍能不能小一點,然後不要影響到外觀或排便功能?」
(三)
「她的下顎骨腫瘤是最惡性、轉移率最高的,我必須以2公分切除下顎,以及腫瘤周圍的口腔黏膜,手術後很可能影響進食與外觀。」
「醫生,這個腫瘤一定要切那麼大嗎?不能削掉一部分的骨頭就好嗎?我很怕她術後沒辦法吃飯…」
說實在,若順著家人的話說下去,那是最容易的事了。
「好,那我們就切小範圍一點,術後再觀察腫瘤有沒有復發。」
若這樣說的話,我不僅不用費盡心力和家人解釋 腫瘤為什麼需要切那麼大。
(其實背後都是一篇一篇研究佐證的結果,這些冷冰冰的研究,都是數不清的毛孩的血淚經驗。)
也不用擔心切除範圍太大,導致手術風險增加、出血太多、麻醉時間過長、術後恢復不好,或復原狀況家人不滿意…等結果。
但是,
這樣順著家人的意、也讓自己壓力比較小的做法,真的有以毛孩為出發點來思考嗎?
我成為獸醫的初衷是:
以減輕毛孩的痛苦為出發點,做不過度的醫療。
認真評估毛孩的狀況,給予家長最適當的建議。
給出的建議都建立在「我認為手術這樣做,腫瘤能夠順利切除乾淨,而且毛孩術後的生活也不會太辛苦。」
所以,當遇到上述對話,我會很坦白的和家長說:
「如果不用切那麼大範圍就會好,我一定會切得更小。」
「如果不截肢就能切乾淨,我一定不會建議您截肢。」
「如果保留下顎就能擺脫腫瘤,我肯定不會切掉下顎。」
「因為,一旦毛孩在術中或術後出了什麼狀況,作為術者的我,心裡會比您們更難受。」
(這是真的,我很常在替毛孩手術完的當天晚上輾轉反側,也很常因為手術後的種種併發症,一兩週心情都彷彿有石頭壓著。)
如果家人最初不能理解,那就盡力表達到她們理解。
但我不會勉強家人做決定,確認家人理解後,所做的決定我都尊重,只怕自己對病情表達得不夠好。
如果害怕手術內容太過困難,那就要盡力提升自己的手術水平、盡自己所能做好術前準備。
或者,轉診給更厲害的外科醫師。
所以腫瘤外科才是「良心的外科」,
因為
我不向家長解釋「這個腫瘤應該怎麼切除」,家長也不會知道。
我順著家長的意思「將腫瘤小小的切除」,來讓自己減少手術後任何的麻煩,家長也不會知道。
若因為手術時沒切乾淨,術後腫瘤很快又復發了,甚至比手術前侵犯性更強,只要我不講,家長全都不會知道。
「腫瘤外科沒做到標準,瞞得了毛孩,瞞得了家人,卻瞞不了自己。」
以上的話語非常尖銳,其實都是我在手術前一定會質問自己的話,
不要去違背良心。
回到標題「我用什麼態度面對手術」,
我想,
就是 「戒慎恐懼」、「不斷預演」、「希望毛孩順利康復」的態度吧。

2 留言
醫生你好 想請問貓咪如果骨肉瘤長在腹側脊椎
靠近骨盆那三四節都有異物,而且脊椎X光看起來有消融的狀況,是有手術的機會嗎 還是我只能用止痛藥保守治療呢 貓咪目前6歲左右,3公斤的米克斯
您好, 根據這篇期刊[Vertebral Osteosarcoma in Two Cats—Diagnosis, Treatment, and Outcome]的紀錄, 如果您的貓咪情況允許的話, 可以考慮手術加上化療. 或許並不是徹底絕望, 祝福您和您的貓貓順利.